企业被认定为“虚开发票”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,但根据不同情节和补救措施,可能减轻处罚或避免刑事责任。以下是详细的法律责任与补救措施分析:
一、法律责任
行政责任
罚款:根据《税收征收管理法》第63条,虚开发票的,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、滞纳金,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0%以上5倍以下罚款。
没收违法所得:虚开所得收入将被没收。
税务处罚:可能被列入税收违法“黑名单”,影响纳税信用等级,限制发票领用等。
刑事责任
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(《刑法》第205条): 虚开税额较大(5万元以上):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2万-20万元罚金;
虚开税额巨大(50万元以上):处3-10年有期徒刑,并处5万-50万元罚金;
虚开税额特别巨大(250万元以上):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并处5万-50万元罚金或没收财产。
虚开普通发票罪(《刑法》第205条之一):情节严重(如虚开金额累计超40万元)的,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,并处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2-7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其他后果
企业负责人可能被限制高消费、禁止担任企业高管;
影响企业招投标、融资等商业活动;
若涉及骗税,可能加重处罚。
二、补救措施
主动配合调查
立即停止违法行为,保存相关证据(如合同、资金流水等);
如实向税务机关或公安机关说明情况,避免被认定为“主观故意”。
补缴税款与滞纳金
及时补缴虚开发票涉及的税款、滞纳金,减少罚款基数(《税收征收管理法》第52条)。
申请从轻或免罚
行政处罚:符合《行政处罚法》第32条“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”的,可申请从轻或减轻处罚。
刑事责任:若在立案前补缴税款、滞纳金并接受处罚,可能不起诉(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77条);庭审中认罪认罚可减轻刑罚(《刑法》第67条)。
合规整改
聘请专业税务律师或顾问,梳理业务流程漏洞;
建立内控制度(如发票审批、交易真实性核查);
通过合规整改争取税务机关或司法机关的宽大处理。
行政复议或诉讼
若企业对认定结果有异议,可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,或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(《税收征收管理法》第88条)。
三、关键注意事项
区分“善意取得”与恶意虚开:若企业不知情且交易真实,可能仅需补税(需举证)。
避免二次风险:切勿通过“阴阳合同”或虚假交易掩盖问题。
及时咨询专业人士:税务与刑事交叉案件需律师、税务师协同处理。
四、总结建议
企业应第一时间采取“止损+合规”组合措施:
主动补税、配合调查;
通过合规整改证明主观无恶意;
借助法律途径争取最优处理结果。
若情节轻微(如金额小、初犯),可能仅承担行政责任;若已涉刑,需尽快启动刑事辩护程序。